双环醇片的副作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保肝抗炎药——双环醇片)

我国自主研发的保肝抗炎药——双环醇片


引言


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代谢器官,在药物代谢、解毒及蛋白质合成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然而,药物性肝损伤(DILI)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据统计,约有70%以上的药物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会对肝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者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和死亡。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保肝抗炎药物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自主研发的双环醇片(商品名:百赛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双环醇片的研发背景


双环醇片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著名药理学家刘耕陶院士和药物化学家张纯贞教授合作研发的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抗肝炎新药。自2001年在中国上市以来,双环醇片已在国内外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双环醇片不仅被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还被多个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推荐为重要的抗炎保肝治疗药物。


双环醇片的药理作用


双环醇片的主要药理作用包括抗炎保肝和抗病毒两方面。其抗炎保肝机制主要包括抑制多种炎性调控因子的表达和活性,如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以及抑制反应氧基团(ROS)和一氧化氮(NO)的生成,从而提高体内抗氧化物质的水平,减轻炎症和氧化应激性损伤。此外,双环醇还能稳定肝细胞膜和细胞器膜,改善线粒体功能,保护肝细胞核DNA的结构和功能,抑制肝细胞凋亡和坏死。


在抗病毒方面,双环醇对多种肝炎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均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双环醇能够抑制HBV和HCV的复制,降低血清病毒载量,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临床应用及疗效


双环醇片在多种肝病的治疗中均显示出显著的疗效。以下分别介绍其在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酒精性肝病(ALD)及药物性肝损伤中的应用情况。


慢性乙型肝炎(CHB):


多项研究表明,双环醇片在CHB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提高病毒学应答率。特别是在联合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双环醇片能够更显著地改善肝脏生化指标,促进肝组织修复,减少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慢性丙型肝炎(CHC):


双环醇片在CHC的治疗中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与单独使用干扰素或利巴韦林相比,联合双环醇片治疗能够更有效地降低血清ALT和AST水平,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患者,双环醇片可以作为辅助治疗药物,进一步修复已形成的慢性肝功能损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NAFL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研究表明,双环醇片能够显著改善NAFLD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ALT、A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减轻肝脏脂肪变性,改善肝组织病理损伤。同时,双环醇片还能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酒精性肝病(ALD):


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损伤。双环醇片在ALD的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能够显著降低血清ALT、AST和GGT水平,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此外,双环醇片还能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程度,促进肝脏修复。


药物性肝损伤(DILI):


DILI是由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双环醇片在治疗DILI中显示出快速恢复肝功能指标的作用。多项研究表明,双环醇片能够显著降低DILI患者的血清ALT、AST水平,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合并DILI高危因素的患者,预防性应用双环醇片可明显减少DILI的发生率。


安全性及特殊人群应用


双环醇片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多项研究表明,双环醇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多为轻度或中度反应,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恢复。双环醇片可安全用于儿童、老年人及妊娠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对于儿童患者,双环醇片在改善肝功能指标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对于老年患者,双环醇片能够显著改善肝功能指标,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妊娠期妇女,双环醇片在保肝治疗中的应用也显示出一定的安全性,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