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门资料大全正版资料2024年免费下载:厦门大学95周年校庆|回顾厦大建校时那些数不清的“第一次”
当我们祝福一个人生日快乐时,我们知道,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
当我们祝福厦大95岁生日快乐时,不该忘记,建校时期的那些艰难曲折,每一个“第一次”,都来之不易。
第一次发愿办厦大
一个有着伟大梦想而又敢为梦想泣血践行的人是足以彪炳千秋的。厦大校主陈嘉庚先生便是这样的人。
完成集美学校由幼儿教育到中学、专门教育的一整套体系后,陈嘉庚教育兴国的脚步并没有就此打住,他想办大学。“有了专门大学之设立,即实业、教育、政治三者之才,乃能挚业。”于是,当一战的硝烟即将散去的时候,中国南方一所大学的蓝图开始在陈嘉庚的心里被勾勒着,在这位闽南汉子的胸襟中,梦想着在自己的故乡东南之滨建立一个现代教育的王国。
1919年5月,陈嘉庚决定回国实现自己创办大学的梦想。这次回国办学,陈嘉庚自己预计要用四五年乃至五六年的时间,便将南洋的实业交给胞弟陈敬贤和公司经理李光前管理,并特地将公司的高层、中层职员召集一起,设宴与同仁告别。临别宴会设在陈嘉庚的新加坡恒米厂,餐桌有意摆成一个“中”字,吃的是中国菜,饮的是中国酒,陈嘉庚特别向同仁表明宴会摆设与美食的用意是“愿诸君勿忘中国,克勤克俭,期竟大功”。
陈嘉庚与厦大、集美校友合影
第一次认捐
1919年7月13日正是闽南天气入夏的时节,天高云白,虽为夏日,却因为海风阵阵,天气并不闷热。下午3点钟,伴随着陈氏宗祠响亮的锣声,居住在厦门这个通商口岸的各界人士在一个海外来客的感召下,来到了原本只是陈氏族人聚集的宗祠内。宗祠锣声响过之后,召集此次集会的陈嘉庚走到了列宗列祖的牌位前,用闽南话开始了他的慷慨陈词:“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他呼吁各方“抱定宗旨,毅力进行”,“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居人之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子孙,如有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一日。”
陈嘉庚的演讲感染了全场的听众。这一天,陈嘉庚当场宣布他认捐100万元洋银作为厦大的筹办费用,另有经常费用300万元洋银,分12年付完,总捐资为400万元洋银。1919年的400万元洋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当年陈嘉庚全部实有资产也就只有这个数字。
然而,陈嘉庚洋溢着爱国热情的演说并没有得到响应。1922—1924年,陈嘉庚亲自到南洋为厦大募捐,本来希望募捐数百万元作为厦大基金,结果还是到处碰壁,甚至仅仅募捐十万八万以至四五万来建图书馆都办不到。厦门大学创办前十年,办学经费基本上都是陈嘉庚独自负担。
解放后,陈嘉庚(前)视察厦门大学建南楼工地
第一片校址
演武场是一块风水宝地,又是一块记载着厦门的光荣历史、能让每个富有民族正义的人们梦魂牵绕的土地。陈嘉庚选择演武场作为厦门大学的校址是鉴于他坚信“校界划定须费远虑。”他经过反复多处勘察,发现占地约二百余亩的演武场“下系沙质,雨季不湿,平坦坚实,细草如毡”,是建造校园的理想场所。“计西自许家村,东至胡里山炮台,北至五老山,南至海边,统计面积约二千余亩,大都为不毛之公共山地,概当归入厦大校界。”陈嘉庚还考虑到厦门大学依傍在千年古刹南普陀寺一侧,南普陀环境清幽,风景宜人,远离尘嚣,是个做学问的好地方。而临近的厦门港,“港阔水深,数万吨巨轮出入便利,是我国沿海各省之冠。”陈嘉庚先生在办学上的深谋远虑、目光远大由此可见一斑。
但那时的演武场左右远近荒冢累累,怪石错立,是厦门南端一处偏僻荒凉的荒郊野地。当陈嘉庚选择演武场作为厦大校址之后,这块原本荒芜的土地似乎马上价值连城了,福建省督军李厚基出来作梗,他凭借着执掌福建省军政大权敲起了陈嘉庚的竹杠。在接下来的两年多的时间里,陈嘉庚与李厚基斗智斗勇,最终李厚基无奈地将厦门大学演武场的地照批复给了陈嘉庚。
第一块奠基石
细雨飘洒在刚刚嵌上墙基的碑石上,碑石上镌刻着这么几行字:
中华民国十年五月九日
厦门大学校舍开工陈嘉庚奠基题
5月9日——这一天就这样嵌入了厦大的史册,这一天是国耻纪念日。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于当年8月对德国宣战,出兵占领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山东半岛。1915年1月18日,日本政府乘着袁世凯企图世袭总统的机会,向袁世凯秘密提出“二十一条”。5月9日,袁世凯政府接受了日本“二十一条”中的第一至第四号要求,偌大的中华民族,由于自身的贫弱,就这样任由他人威逼宰割,此恨绵绵何时休,于是全国教育联合会就将5月9日这一天定为国耻日。
陈嘉庚望着烟雨苍茫的天空,心里并不因为奠基碑石的奠定而平静下来,这位熟谙风水地理而懂得择取黄道吉日的闽南人,偏偏选择了5月9日来奠定厦大大厦的基石,其用心与意味是深长的。
第一句校训
今日之厦门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但在建校初期,校训只有前四个字。
“自强不息”是在厦大立校那天亮出的精神话语。1921年4月6日厦大举行开校式,演讲台中间悬挂的是陈嘉庚指定的四个大字——“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出自于《周易·乾》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厦门大学创办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时代。正是在这个民族危机四起而希望犹存的时候,每一个有抱负有责任的中国人开始抛弃幻想,走向了自强救国之路,仁人志士们从老祖宗那里寻得一把催促民族自立的精神利剑,以君子之道自强自立,奋发图强,不懈奋斗,“自强不息”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表征。
“止于至善”是林文庆到达厦大后确立的厦大校训。“止于至善”源于《礼记·大学》,《大学》开篇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种思想精神境界,是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蕴含着生命对于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与践行。
校史里的第一次
第一任校长:1920年12月,邓萃英接到陈嘉庚的校长聘书后,开始主持厦大筹备创办的方方面面。由于各方面的矛盾,1921年5月3日,邓萃英向陈嘉庚提出了辞呈。
第一次招生:1921年2月1日,厦大招收了第一批学生,共112人,其中商学部28人,师范部84人。
第一次开学式: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暂借集美学校“即温楼”举行开学仪式。
第一栋校舍:1922年2月,新校舍“映雪楼”首告竣工,全体师生由集美迁入新校舍上课。
第一次招收女生:1922年7月,学校开始招收女学生,实行男女同学。
第一个党支部:1926年1月底,厦门大学建立了厦门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书记罗扬才。
厦大建校时期,还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值得我们回忆,在厦大未来的发展中,会有更多更多的第一次等待我们开创。
资料来源:
《厦大往事》朱水涌
《抗战时期的厦门大学——民族危机中的大学认同》石慧霞
《不息的浪涛》郑文贞
《陈嘉庚与厦门大学》刘正英 黄顺通
《厦门大学校史纲要(讨论稿)》校史编写组
厦门大学
文:蒋丽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