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观察 | 安徽如何释放改革红利 破解乡村发展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
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破解乡村发展难题,为乡村振兴赋能。
小岗村:分红六连增的“秘诀”
今年年初,小岗村村民迎来第七次分红。从2017年度首次分红至今,每名股民年分红已从350元增至700元。
年年增加的分红收入,源于小岗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2016年,小岗村开始实施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三变”改革试点,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过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配置股权,成立了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村民都成了村集体经济的股东,2017年小岗首次为所有村民分红。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小岗村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13000多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让拥有承包权的农户吃了“定心丸”。
“我们通过成员身份界定,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并把资产量化到每个村民身上,成立了小岗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让老百姓能够分享集体资产的红利。”滁州市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介绍,通过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小岗村现代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如今,小岗村耕地流转率已经从2012年的约三成增长到超过七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3户发展到30余户。
阜阳:农业“大托管” 村民当股东
6月3日上午,阜阳市颍州区马寨乡朱大庄村的群众难掩喜悦的心情:当地120户群众760亩土地收益的64.6万元分红正在进行。这是该村继去年6月小麦和10月玉米收益分红后,实行农业“大托管”后第三次带来的收益分红。
2022年秋种时,朱大庄村委会决定在东王村民组试行农业生产“大托管”,将村民手里的耕地集中起来,并对“巴掌田”“皮带田”等零碎田块进行整理,由村民组实行“种植-田管-收割-出售”的全程托管模式,并成立监事会负责对土地托管全程监督。
小田变大田,表面上是简单的重整与合并,实际上是“1+1>2”的叠加效应。一年“实验”过后,规模效益逐渐凸显。
“通过这两年的摸索,基本上解决了地由谁来种、怎么种好地这个现实难题。有一对90多岁的老夫妻,也能轻松分了几千块钱。”颍州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技中心主任马斐介绍,托管以前,各家各户的地要么是自己种,要么是承包给别人,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托管以后,种子、农药、化肥不用自己操心,除了领取收益分红,还可进场务工,实实在在的实惠让当地群众享受到大托管的好处。
截至2023年底,安徽4836个村开展集体收益分红,分红金额达到10.8亿元,覆盖人数473万人。联农带农机制的不断完善,让广大村民共享改革成果。
滁州:为农业生产设施“上户口”
贷款难、抵押难,是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一些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建设农业生产设施后,急需盘活产权进行抵押融资,但由于这些设施产权不清晰,金融机构放贷风险高,导致贷款担保难,极大影响了设施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推进。
小切口也可以作成大文章。2023年9月,天长市探索开展农业生产设施确权登记和抵押贷款试点,切实让经营主体享受到“有权可抵、有物可押、有资可用”的融资便利。
“农业生产设施办所有权证,相当于有了‘户口本’,可用来抵押贷款,加快合作社发展。”天长市华云百合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云说,作为全省第一批拿到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登记证的经营主体,合作社将蔬菜大棚作为抵押物,完成全省首笔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从申请到发放贷款仅用4天,办理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滁州明晰设施产权,创新设置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登记证,既为生产设施上了“户口”,又为经营主体融资打开了“窗口”,解决“无权可抵”问题。
为了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滁州还设立500万元市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明确风险补偿的流程、比例。将金融机构未能处置的农业生产设施流转交易纳入农村产权交易事项,通过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行处置,加快抵押物变现。同时组织农技农机专家对经营主体后期设施改良、种养殖等环节提供全程指导服务,规避因操作不当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
正如天长市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所说,开展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登记工作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强农固本,激发农村发展动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持续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为乡村全面振兴增动力、添活力……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一项项改革落地生根,让农民分享更多成果。
以改革为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如今的安徽,乡村振兴活力迸发,一幅乡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振兴画卷在江淮大地徐徐展开。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