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映电影里的中式美学,太绝了!
璀璨如繁星的孔明灯
神秘震撼的川剧变脸
曲调婉转画风唯美的越剧
以布为纸巧夺天工的刺绣
……
近期,《落凡尘》《伞少女》
《二郎神之深海蛟龙》等国产动画电影上映
其中呈现的中式美学令人惊艳
暗藏的中国传统文化“彩蛋”
更令不少观众直呼“血脉觉醒”
《落凡尘》
仰望星空,你是否也曾好奇,牛郎星“用扁担挑着的两个孩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故事?
《落凡尘》以此为背景续写了牛郎织女故事以及星宿神话。极致的东方审美,以亲情为核心的情感表达,让不少观众表示“后劲十足”。
星宿
《落凡尘》首度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八星宿搬上了大银幕,而影片的主要剧情也是围绕二十八星宿展开。
△电影宣传片截图
为观测天体运行,古人将黄道附近的天区划分成二十八组,每组为一宿,每宿都与动物有关。电影中软萌可爱的牛金牛、凶猛可怕的翼火蛇、大闹火锅店的尾火虎等,都来自二十八星宿。
△电影中的尾火虎形象
△电影中的牛金牛形象
二十八宿按照方位可分为东、南、西、北四宫,也称“四象”,分别为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影片的高潮部分就呈现了这“四象”。
我们常常提到的“二月二龙抬头”与“四象”中的东方苍龙有关。它由角、亢、氐、房、心、尾、箕构成,看上去宛如一条青龙。
春季时,天黑后不久,角宿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龙的身子看起来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仅仅露出了犄角,人们形象地将其称为“龙抬头”。夏季,这条“巨龙”会完整呈现在南方天空中。冬天,它则隐藏在地平线以下。
刺绣
电影中蕴含了大量丝织刺绣元素。导演钟鼎介绍,他们在视觉呈现上参考了中国四大名绣——苏绣、蜀绣、粤绣、湘绣的精巧技艺。
△影片用刺绣和皮影等元素展示金风、玉露收服星宿的过程。
苏绣以精、细、雅、洁著称,承载了江南的温婉柔美。一幅苏绣作品的诞生,要历经绣稿设计、上绷、勾稿、配线、劈丝、刺绣、装裱等工序,其间既有将一根丝线劈成128份的“极限操作”,也有双面不同画的精妙绝伦。
蜀绣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三星堆文明。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蜀绣形成了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的特点。它的针法位居四大名绣之首,共12大类100余种,各种针法交错使用,粗细相间,虚实结合,变化丰富。
粤绣是广绣与潮绣的合称,图案繁茂,热情奔放,装饰性强。粤绣技艺中“立体垫高”的操作,可在平面上塑造出3D画面:将棉花缝进绣品中,再经过勾纸丁、垫高钉金绣、编针、拼缀等操作,最终绣出的作品如浮雕般活灵活现。
湘绣着色丰富、绣品若画,有着“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中的“双异绣”,能做到面料双面的形状、针法、色彩完全不一样;独特的鬅毛针法,能让绣出来的动物毛发蓬松有质感,使图案更加逼真。
《清明上河图》
影片中,七古镇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的人群、灯火通明的夜市、热气腾腾的美食……重现了《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繁华喧嚣与烟火气息。
《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有着“中国最具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之称,它是宋人写下的生活日记,把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风貌细腻直白地记录了下来。
全画大体分为三部分,从京郊的城乡接合处画起,是一派郊野风光;中段以虹桥为中心,车水马龙,商贩密集;后段是繁华的市区街道,街上各式商店林立,行人摩肩接踵,有绅士官吏、贩夫走卒、顽皮儿童、行脚僧人等,甚至还能找到“外卖小哥”的身影。
△清明上河图卷(局部),注意看右下角正在送外卖的小哥。
画家张择端用三年完成了这幅纵24.8厘米、横528厘米的画卷,呈现出500多个人物、50多头牛马、20多艘船只,一城喧闹皆归于此。
△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川剧变脸
川剧变脸也在热闹的七古镇上演,一瞬千面的技艺令不少观众惊叹。
相传,“变脸”原先是古人为了吓跑猛兽在自己脸上勾画的狰狞图案,后被民间发展为“绝活”表演,渐渐又融进了川剧中。
起初,“变脸”手段相对粗糙,演员戴上多层纸壳面具,临场以烟火或折扇掩护层层揭去。一代代“名角儿”将巧思融入表演,让“变脸”技艺日益精湛,发展出了“油彩抹脸”“粉末吹脸”“丝线扯脸”“运气变脸”等变脸手法,演员一回头或一转身,脸谱瞬时变换,角色的喜怒哀乐也随之呈现。
《伞少女》
有网友将《伞少女》称作温暖的“非遗宣传片”。在聚集了各方奇珍异宝的“念物阁”,各式古代器物被拟人化,画风唯美治愈。
西湖绸伞
伞在我国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悠久岁月沉淀下,各地区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伞类非遗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绸伞,就是电影中青罗伞的原型。
西湖绸伞以绸张面,伞面织造细密又薄如蝉翼,可描绘山水,风光,花鸟,人物等;伞身由一节淡竹筒劈成32根或36根细条,另配骨撑,组成伞骨,色泽光亮,即使烈日暴晒也不易弯曲变形。
更为独特的是,西湖绸伞撑开时伞面五光十色,收拢时绸面不外露,伞骨恰好还原成一段淡雅的圆竹,因而有“撑开一把伞,收拢一支竹”的美誉。
越剧
影片中,柳老板在月下起舞,响起的是小百花越剧团李云霄演唱的《月中仙》。
越剧发源于浙江绍兴,后逐渐走向全国,成为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唱腔柔润婉转,身姿飘逸动人,处处散发着典雅灵秀的江南气韵。
△青年越剧演员陈丽君(左)和李云霄(右)
它算得上是梨园群芳中的“青春派”,诞生至今仅一百余年,但其受欢迎程度丝毫不逊于那些古老剧种。无论老幼,不分南北,许多人都能即兴哼唱几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绒花
电影中,一只损坏的簪子,被文物修复工匠用绒花技艺还原,一撮一捻,栩栩如生的花朵在手中绽放。
据传,唐代簪花风气盛行,但鲜花不是四季常有,又易枯萎,佩戴并不方便,于是“永不凋谢”的绒花应运而生。绒花以“铜丝为骨,蚕丝为肉”,谐音“荣华”,有着吉祥富贵的寓意。
历史上,北京、天津、南京、扬州等地都曾盛行绒花,成品也不再局限于鲜花,而是发展为禽鸟、走兽、盆景、壁挂、摆件等众多品种。如今,从古装电视剧中的绒花发饰,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颁奖现场的绒花礼帽,传统艺术蕴藏的文化之美,正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北京冬奥会颁奖现场的绒花礼帽
鱼灯
形态各异的非遗鱼灯也在电影中出现。它是传统民俗节日的活动道具,灯身呈鲤鱼状,有着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
鱼灯用薄竹片扎绑,“鱼皮”则用宣纸制成,并在其上绘制图案。大鱼灯体长可达三四米,需要两个成年人舞动,小鱼灯则仅有二三十厘米,但不论大小,鱼灯的“鱼头”“鱼身”“鱼尾”都自成一体,可灵活转动,舞动起来更加灵动。
嬉鱼灯是徽州传统民俗,在当地已传承数百年。每年正月,当“鱼肚”中的灯光亮起,鱼灯队伍便开始走街串巷,将年年有余的祝愿传递给每一个人。
《二郎神之深海蛟龙》
《二郎神之深海蛟龙》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封神之战后,二郎神受命捉拿逃跑的墨麒麟,不料却卷入一场巨大的阴谋……电影在《封神榜》基础上,将元杂剧中《灌口二郎斩健蛟》的故事融入其中,进行了全新的创作改编。
孔明灯
影片中,放灯节那天,莲花灯顺着水流漂向远方,孔明灯则在夜空徐徐升起,给自己和牵挂的人送去祝福和思念。
很多人以为孔明灯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但这一说法并没有确切依据。从字面来理解,可能是因为这种灯的透光和使用方式特别,四周要围挡起来,从孔洞泄光,因而得名“孔明灯”。
孔明灯由质轻的竹篾和薄纸组成。最初,它被用在军事领域,是传递情报的工具。由于其操作简单、观赏性强,逐渐发展为一种休闲方式,成了人们的“许愿灯”。
△放飞孔明灯有严格限制,请一定遵守规定。
糖画
担担面、凉粉、美酒……电影中出现了不少美食,但要说到好吃又好玩的,还要数小蛟龙手拿的糖画↓
糖画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画糖人需要先将糖熔化,然后在清洁光滑的石板上浇泼勾勒成各种图案,凝固后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是舌尖上的艺术品。
你都看过了哪几部国产动画影片?
你发现了哪些“彩蛋”?
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