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风正劲 破浪立潮头》系列评论③ 宛新平:事无巨细解“民忧”,升温江淮民生之“暖”
编者按:改革,是发展壮大、致胜未来的关键一招。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新鲜出炉,5000余字的会议公报,深含许多重要论断、提法,内涵深刻。改革奋进的江淮,聚力向改革要效益,矢志向改革要动能,同心向改革要未来,创造了经济节节拔高、科技引领潮流、民生幸福越来越“暖”的多彩画卷。从改革出发,走过四季轮回,铺陈春华秋实,今天的安徽,多姿多彩、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日前,安徽公布今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459.5亿元的支出“盘子”中,民生等重点支出保障有力。
把更大的政策向民生领域倾斜,把更多的资金“活水”引向民生沃土……“民生”二字,在安徽比天还大。
这些年来,江淮的改革不断使出“杀手锏”,为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内动力。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这幅精彩答卷中,“民生”成为尤其触动心坎的点睛之笔。
构建“民声呼应”工作平台体系,探索建成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长效机制,群众的诉求“一键直达”,民生福祉“即时响应”,让江淮儿女更广泛共享治理变革红利。
突出关键,聚焦难题,改革之力推动民生幸福徐徐向“暖”。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项行动,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更方便;将老年助餐服务纳入地方立法,通过在城市社区建设“十分钟就餐服务圈”,建设一批标准化的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等方式,守护好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安心托幼行动”持续走深走实,让娃的教育更方便更见质量;省委顶格推进民生工作“一把手工程”,做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优化整合民生实事,安徽改革的手笔浓墨重彩。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在人民群众的眼里,改革这一宏大的命题落到具体场景中,就是老年人在家门口能够按时吃上一口“热乎饭”,就是娃的教育有更多的选择,托幼、入园、入学不心愁,就是医疗便利、药价合理,不出县城就能看病就医,就是农村人居环境更优、蓝天白云常驻……初心如一,民生注解,江淮坚定不移抓发展,坚定不移惠民生,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民生活幸福富足。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新的征程上,改革持续向深发力,必须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最大的施策方向来推动。
“坚持民生为大,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急难愁盼问题。”6月28日,安徽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省委书记梁言顺就民生工作重点部署。“民生为大”,四字重千钧,直抵江淮儿女心田。
改革向前,民生更暖。在新的征程上,江淮儿女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值更高。青年人的就业、老旧小区改造、家门口的公园覆盖、社区里的便捷服务……桩桩件件,都是百姓关切的“心头事”。
心头事,上心事!民生领域,改革命题常出常新。全省上下需聚焦“民之所盼”,找准改革的“靶心”,真真切切抓好“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满足“安居乐业”的多样民生、兜牢“安危冷暖”的底线民生,一针一线织就“幸福江淮”盛景图,让江淮儿女的获得感越来越充实。
“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廓清了改革的发力方向,指引着江淮持续深化改革,真抓实干“一笔一画”答好民生考卷。
执政为民,发展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致力于用心用情深耕民生工作,这条为民之路,安徽永远在砥砺前行。
作者: 宛新平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