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有新人|李玲琳:川音流转 蜀韵悠扬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追寻千年文脉的足迹,讲述薪火相传的故事,感知国潮风起的澎湃,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闪耀全世界。

非遗有新人|李玲琳:川音流转 蜀韵悠扬

夜幕降临,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内锣鼓喧天、灯光璀璨,观众席上座无虚席。舞台上,一位身段婀娜、身着华丽罗服的女旦角正以她那凄婉高昂的唱腔,演绎着川剧《红梅记》中的经典片段。她,就是李玲琳,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优秀青年演员,一位年轻的川剧传承人。

非遗有新人|李玲琳:川音流转 蜀韵悠扬

川剧,俗称川戏,是中国四大剧种之一。川剧起源于四川地区,融合了高腔、昆腔、胡琴、弹戏和灯调五种声腔,并结合了民间艺术和地方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演风格。2006年5月20日,川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苦练铸艺,才华初绽

李玲琳与川剧结缘,始于十岁那年的一次偶然机会。当时,绵阳艺术剧院正在招生,凭借对唱歌跳舞的热爱和姣好的身段,李玲琳被选中进入剧院学习。起初,李玲琳对于川剧并没有什么概念,“进校学习后才发现,这门艺术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奥得多。”

非遗有新人|李玲琳:川音流转 蜀韵悠扬

进入剧院后,李玲琳成为团带班的一员,跟随启蒙老师蒋淑梅从戏曲的“四功五法”学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压腿压腰、开刃度,磨练基本功的过程枯燥且痛苦,但李玲琳坚信,只要勤学苦练,总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前辈们一样,穿着精美的戏服,在舞台上绽放耀眼的光彩。

16岁那年,已在绵阳艺术剧院川剧团学习6年的李玲琳,以川剧高腔《六月雪》完成了自己的川青赛首秀。李玲琳凭借柔韧的身段和出色的表演,成功塑造了窦娥的凄楚形象,一举夺魁。

非遗有新人|李玲琳:川音流转 蜀韵悠扬

命运眷顾有准备之人,李玲琳展现出川剧身法的深厚功底与巨大潜力,早已吸引了评委陈巧茹的关注。作为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巧茹求贤若渴,向李玲琳发出了报考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邀请。此时恰逢剧团改制,李玲琳的人生面临着新的选择。出于对川剧的热爱,李玲琳选择离开家乡绵阳,独自前往成都,寻求更大的艺术平台和发展空间。

名师识珠,言传身教

非遗有新人|李玲琳:川音流转 蜀韵悠扬

经过严格的选拔考核,李玲琳成功进入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深造,并拜陈巧茹为师。市川剧院高度重视青年演员的培养,几年来,李玲琳积累了大量川剧表演经验,技艺日益精进,在从艺道路上开启了“加速跑”。

非遗有新人|李玲琳:川音流转 蜀韵悠扬

川剧《白蛇传》是深受戏迷喜爱的经典剧目之一。2019年,为庆祝建院60周年,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复排《白蛇传》,其中白素贞一角交由李玲琳独挑大梁。多年前,刚满20岁的陈巧茹因饰演白娘子而名动京城,如今,她是复排版《白蛇传》的导演,也是剧中新一代白娘子的老师。身为川剧代表性传承人的她,将自己对表演的热爱,都倾注到对徒弟李玲琳的培养中。

非遗有新人|李玲琳:川音流转 蜀韵悠扬

白素贞一角涉及多个行当技巧,对李玲琳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成长。她记得自己排练时曾因一句高腔怎么都唱不好,在台上哭了,陈老师严厉地告诉她,排练场就是用来练的,唱不好就反复唱到好为止。令陈巧茹欣慰的是,经过日复一日的练习,李玲琳在技巧、功夫、唱腔以及表演等方面均继承了自己的技艺精髓,是现在年轻演员中唯一能独立完成《白蛇传》全本演出的演员。

此后,李玲琳被不断推向更大的“表演熔炉”,除了精心挑选演出折子戏,剧院还请来知名剧作家为李玲琳等青年演员定制新戏,让青年演员们在演出中成长蜕变。李玲琳不负众望,每每挑大梁,先后主演了《白蛇传》《失子惊疯》《桂英与王魁》《红梅记》等剧目。自首届夺魁之后,又在第五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年度英才奖。

非遗有新人|李玲琳:川音流转 蜀韵悠扬

“川剧演员一定要走心,要将程式化的技巧融入到角色塑造中去,从生活、人物和剧情出发进行表演。”塑造角色时,李玲琳要求自己深入了解人物背后的故事,和角色建立情感共鸣,“每次都能感受到不同角色带来的丰富人生体验,自己的精神世界也不断充实。”

非遗有新人|李玲琳:川音流转 蜀韵悠扬

谈起师父陈巧茹,李玲琳满怀感激。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她更加明白老一辈艺术家对川剧的执着和坚守。“陈老师是我的偶像,也是我前进的目标。我会一直跟着老师学习更多的剧目,丰富自己,精进自己的演技。”

非遗有新人|李玲琳:川音流转 蜀韵悠扬

“川剧,是唱念做打水袖起落,是嬉笑怒骂亦庄亦谐,是一代代川剧大师的精魂与深情,是一代代巴蜀儿女的集体人格。”在陈巧茹戏曲名家工作室的墙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师承陈巧茹,李玲琳不仅习得了师父的技艺精髓,更领悟到了川剧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和艺术价值,“对于艺术,我们应当保持纯粹感与敬畏心。”

千年巴蜀,百年川剧

非遗有新人|李玲琳:川音流转 蜀韵悠扬

在成都锦江区的华兴街漫步,远远就能看到一座正红色的官式建筑,这便是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它的前身悦来茶园被戏迷们亲切地称为“戏窝子”。“悦来,近者悦,远者来”,悦来茶园始建于清末,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前身“三庆会”的蓬勃发展。自建成之日起,这里就持续进行驻场演出,众多著名川剧艺术家、梅花奖获得者、民间戏曲艺人都在此演出过。

非遗有新人|李玲琳:川音流转 蜀韵悠扬

如今,悦来茶园历经多次修缮焕然一新,加上旁边扩建的锦江剧场和成都川剧艺术博物馆,这里成为成都乃至全国川剧爱好者的聚集地,是大众了解和体验川剧文化的重要窗口。

非遗有新人|李玲琳:川音流转 蜀韵悠扬

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极具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其中的吐火、变脸等特技,更是以其极富感染力的艺术效果,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在李玲琳看来,川剧的身段、唱词和舞美设计,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是川剧的独特魅力所在。

非遗有新人|李玲琳:川音流转 蜀韵悠扬

作为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剧种,川剧在传承中融会贯通,与其他多种艺术形式不断交流碰撞。“我们青年演员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经典剧目传承下来,在此基础上,去寻求技艺与时代元素的融合创新,探索戏曲发展的无限可能。”李玲琳认为,只有深入理解传统,才能在创新中不失本真。数百年间,正是通过历代川剧名家及其艺术创造,古老的川剧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非遗有新人|李玲琳:川音流转 蜀韵悠扬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不遗余力加强川剧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委培班的形式,将学生送到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学习,毕业后公招进入剧院工作,以保证川剧后继有人。川剧的生命力也在各类活动中逐渐丰满起来,戏曲名家工作室、四川省青年川剧演员比赛、川剧经典好戏连续在央视展演……

非遗有新人|李玲琳:川音流转 蜀韵悠扬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川剧,李玲琳跟随剧团走进中小学和高校演出。他们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形式,吸引年轻人接近、认识传统国粹之美。剧团还前往美国、智利、阿根廷等国家演出,将川剧的魅力传播到世界各地。国外观众对川剧的反响非常热烈,演出结束后,观众仍然沉浸在演出氛围中,掌声连绵不绝。许多人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识到如此独特的艺术形式,川剧表演深深打动了他们,让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观众们的反馈也让李玲琳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方向,“还好当时坚持了这门艺术,要不然会后悔终生的。”

非遗有新人|李玲琳:川音流转 蜀韵悠扬

可喜的是,如今悦来茶园的观众席里也有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他们喝茶品戏,与老一辈观众一起,见证着川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