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她,科学家|王沛芳:投身热爱的领域,女性身份没什么特别)

“三八”国际妇女节也是一个与“女性权益”相关的节日。在女权日益被关注的今天,在一些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女性,她们如何发展自己的事业,看待自己的女性身份?


我们想到了女科学家。科研是一个公认的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领域。然而,不少女性在科研领域同样成就卓著。


2018年年初颁出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是女科学家王沛芳获得的最新一项科学奖。即使不看这个为女性科学家创立的奖项,这位45岁女科学家手握的成绩也足够令人注目。


王沛芳是河海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兼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所所长。她32岁就破格晋升为副教授,35岁又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如今她领衔和参与的项目已经拿齐国家三大科技奖,她本人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不提这些耀眼的成绩,坐在面前的王沛芳看上去温柔和善,没有棱角。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当天要上领奖台,主办方请来的化妆师给她化了淡妆,涂了橘粉色的口红,她一直照镜子,觉得妆太浓,“简直是血盆大口。”她开玩笑说。


但在自己的专业上,她却实实在在地化绕指柔为百炼钢。水环境保护治理并不仅仅是埋头于实验室的科学,除了大量实验室中的功课,实地勘察河流湖泊也是重要的环节。王沛芳和男同事一起考察,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她反而觉得这些经历“挺有趣的”。


王沛芳不喜欢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大家总问我对女科学家的身份有什么看法。我不觉得女和男有什么区别。我的很多学生也都是女生。”王沛芳的研究生中,男女比例大概是6:4,男生并没有太大优势。


她自己也一直是以科学家,而非女科学家的角色在科研的道路上努力奋斗。


深入一线调查,她的足迹遍及全国60多座城市


我国水资源丰富,拥有大中型水库4300多座,水面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湖泊2900多个。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更是多达50000余条。然而,人口的增长、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干扰,使江河湖库水环境质量受到巨大威胁,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


王沛芳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水环境质量改善,针对湖泊、水库及河流特点,探寻不同类型污染发生的机制和传输过程,把握水环境治理的技术方法,因地制宜地研发水质改善关键技术。


不同于实验室中研究的“苦”,水环境治理这项专业要靠实地去“踩”。自然界中水环境千差万别,治理方式差别也是巨大的。换一个城市,降水不同、环境不同、污染源不同,治理方式也就不同。深入一线才能确保因地制宜。


入行以来,王沛芳的足迹遍及全国60多座城市的每一条河道、每一个湖泊。她总是肩背资料、手持笔记、脚穿球鞋,与男同事一起采样、踏勘,有时一干就是20多天。


太湖水曾污染严重,蓝藻多次爆发。王沛芳曾多次带领科研团队进行实地考察。一次在太湖上采集样本时,天色突然大变,风浪骤起,他们乘坐的小船剧烈摇晃了起来。王沛芳没有因此撤退,而是把缆绳紧紧系在腰间,探出身去采集大风浪作用下太湖底泥中污染物悬浮释放的样品,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第一手宝贵材料。


经过潜心调查与研究,王沛芳和她的团队不仅发现了太湖入湖河流及沉积物对湖泊水环境质量影响的规律,同时还获得了30多项河流氮磷净化发明专利,为有效降低太湖水体中氮磷浓度、改善太湖入湖河流水质、进而减少藻类爆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科研一线栉风沐雨、披星戴月十多年,王沛芳觉得理所应当,“做任何事情,一手资料很重要的。”


回忆起这些别人眼中的“苦”,她反而很带劲,“调研你们觉得是比较难的,我们觉得不难,而且还是挺有意思的事情。这是基本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去不同的地方,是根据不同的污染类型、污染的特征研究的。每一个地域的特征都不一样,也跟我们所研究的类型有关系。”


王沛芳记忆中有意思的事也是一件“苦”事。很多年前她和同事在浙江丽水做内河整治调研。当地山地众多,河流从山区蜿蜒而下,上游根本看不到河,就是一条山间水沟,慢慢到下游水面才宽阔起来。


当地政府对防洪要求很高,王沛芳和同事溯河而上,突然碰到大暴雨。山里的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们无处躲避只好跑到高处。


“上面闪着雷,下面浇着水。”王沛芳回忆当时狼狈的样子,笑了一下,“其实在水里跑的时候还觉得蛮有意思的。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没有觉得苦。”


全国各地水污染情况各不相同,必须深入一线才能确保因地制宜。王沛芳丰硕的科研成果便是最好的证明:她共同起草的《城市水系规划导则》,被作为国家水利行业标准在全国600多座城市推广应用,为我国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与此同时,她领衔的“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针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水资源节约重大需求,创建了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理论方法体系,构筑起了节水减污和面源防控四道防线关键技术系统,取得了重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


走上科研道路是因为希望为水资源保护“多做点事”


很难想象,年纪轻轻就拿到诸多科研领域大奖的王沛芳,走上水资源保护的学术研究道路,竟然是“半路出家”。


她本科读的是农田水利工程专业,1990年代毕业后留在了自己长大的城市河北保定,进了自来水公司。工作轻松稳定,但没多久王沛芳就觉得没意思了。她开始思考,在这个岗位上是不是还能多做点什么。


北方城市地表水源少,自来水公司供水,主要靠抽取地下水。当时每隔几个月就要侧水位,绘制曲线图。


“一年下来,就发现地下水位下降非常明显,厉害的甚至有几十米。很多井都抽不到水了。当时我就觉得,这样太危险了。”王沛芳开始自己思考解决之道:能不能把人用过的水循环处理干净再次使用?


思考再三,王沛芳盯上了环境工程专业。自来水公司工作量不大,她利用空闲时间开始重拾课本,考上了全国水利专业数一数二的河海大学研究生,“这才真正踏入了自己热爱的领域,走上了水环境保护的道路。”


20多年学习和科研,王沛芳始终觉得水环境治理是一项有趣的工作。兴趣支撑着她在科研道路上努力,从来没有觉得累。


王沛芳的团队中有几十位学生。对学生,她扮演着一位在科研领域高标准、严要求的严师形象。她的学生形容她“对学术超认真”,但在严格之外,她也是一位关心学生的慈母。学生说,每次被王老师叫到办公室都是“忧心忡忡去,开开心心回”。


虽然自己在科研中时时冲在一线,和男同事一起风里雨里地调研,还说“不觉得科学家有男女之分”,但王沛芳对自己的女学生依旧关照。当记者问“野外调查艰苦,会不会导致愿意进入这个领域女性比较少”时,王沛芳果断表示“不会”,自己有很多女研究生。短暂停顿了一下,她笑了,“男生就多往外派,女生在实验室更多。”


研究生杨迪至今记得2012年6月的一个深夜,他突发急病被送往医院抢救,王沛芳不顾妊娠反应,从30公里外的家中赶到医院探视。


还有一位本科生,很长时间以来都不知道是谁在资助她每个月的生活费,供她完成学业,而悄然资助她的人正是王沛芳。


在王沛芳看来,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是为师的责任,而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更好地成长成才,同样是为师的责任,“我希望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都能为国家的水环境保护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