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是211吗(湖北争议最大的大学,“合并3所211”后,还是落选985?)
长江滨,南湖畔,有一江城武汉,深深扎根于此。
提起它,人们首先想到的,除了“热干面”“周黑鸭”,还有——“大学生”。
如今,武汉每年拥有高达130万在校大学生,这一数字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
能够承载这么多的大学生,不难想象武汉的大学数量必不在少数,据统计,共有87所高校齐聚于此,其中不乏声名在外的985、211。
可以想象,在这片学术之林中,竞争有多激烈,但即便如此,有一所211大学依然凭借独特的魅力与风采,脱颖而出。
那就是——武汉理工大学(简称“武理工”)。
01
三大领域,创造“世界第一”
武汉理工大学,从其名字便能清晰地了解到其注重理工科的发展方向。事实也的确如此,这所高校在理工科领域拥有显著的优势和特色。
武理工拥有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在内的15个国家特色专业。此外,还有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等4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及物流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8个国家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这些专业的表现均位居全国前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A 的优异成绩,同时在全球ESI学科排名中位于前1‰。在2023年的软科排名中,该学科更是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材料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支撑着许多重要的国家项目和基础设施。从北斗、嫦娥、玉兔到C919大飞机,再到5G通信、中国高铁和港珠澳大桥等国之重器,都离不开材料的强大支持。
武汉理工大学自建校以来,凭借其专业优势,为国家“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领域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清杰、南策文、张跃,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张联盟、彭寿,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程一兵,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等材料行业内领军人才皆从武理工材料学科走出。
图源:武汉理工大学官微
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储备,武汉理工大学在多个领域创造了“世界第一”:国际第一个单根纳米线电化学储能器件、国际第一台超高倍聚光大型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系统、国际第一条全域智能感知机场跑道等。
当然,这些傲人成绩的背后,与学校对“三大领域”的持续投入和支持密不可分。
在平台建设方面,武理工成功建成了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科研平台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遥遥领先的。
图源:武汉理工大学官微
武汉理工大学还在交通领域,尤其是航运交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为了辅助教学,学校配备了全任务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轮机模拟器、航海博物馆、数字天象馆等一系列先进设备。此外,学校还拥有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两个机构在全国高校中水运领域具有“唯一”的地位。
不仅如此,武汉理工首创了多项先进技术,包括设计建造我国第一艘江海直达示范船“汉海1号”,使得日均油耗降低20%以上,运输成本降低30%左右,被称为“长江上的复兴号”。后来又牵头研发出了新一代的“汉海5号”,持续引领航运技术新发展。
而在汽车领域方面,武汉理工大学仅用两年时间,就研发出了“楚天一号”,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这款车的最高车速可达100公里/小时,还曾参加过天安门广场巡展。
可以说,武汉理工大学凭借着硬核实力,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界和“三大行业”中都举足轻重,撑起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半边天。
02
传承三校历史文化
武汉理工大学能在“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领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其实从建校历史就可以窥得一二。
武理工的建校历史颇为复杂,由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3所重点大学合并而来,而这三所大学又历经多次合并。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所大学分别于1996年、1998年、1997年通过了国家“211工程”预审,称得上是三所“准211”。但此次合并之后,武汉理工大学仍未入选985高校,也因此引来了不少的争议。
19世纪末,甲午战败、列强环伺,面对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实业救国”迫在眉睫,中国当局意识到实业教育的重要性,于1898年正式开办“湖北工艺学堂”,这所学校在当时被誉为“建材工业的黄埔军校”。
经过8次更名,学校最终在1985年与其他多所学校合并,成为“武汉工业大学”(武理工前身之一)。
当时,武汉工业大学的校长袁润章根据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和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提出了拓展材料学科发展方向、开展金属和陶瓷多层次复合的新构想。
这一构想得到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高度赞许,并亲笔写信给学校,这给予了武汉工业大学师生极大的鼓舞,也奠定了武理工材料学科发展的基础。
1996年,武汉工业大学就被纳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这一荣誉由后来的武汉理工大学继续传承。
另外,由于历史上,武汉一直是长江水运重镇,有着较为成熟的水运行业,建国初期也催生了一批航运学校,其中就包括1946年成立的“国立海事职业学校”,并于1951年改名为“武汉交通学院”。
在新中国解放初期,我国面临着收复东南沿海岛屿的紧迫任务,但当时人民海军刚刚建立,兵员和舰艇都非常匮乏。于是,海员数量较多的武汉成为了请求支援的对象。
当渡海作战的动员传达到交通学院后,师生们积极响应,经过选拔考察,先后有6名教职工和22名学生加入了参战海员队伍。
图源:武汉理工大学官微
他们参加了人民海军成立后的第一次大型海战——万山海战,为解放外伶仃、登陆一洲岛做出了贡献,不少师生因此立功受奖。“武汉交通学院”及其师生的英勇表现成为新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篇章,其功绩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
数次合并后,1993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成为武汉理工大学第二个重要前身,继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航运领域人才。
武汉理工大学的第三个前身学校是“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创建的武汉工学院。
图源:武汉理工大学官微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最早的38位教授之一、辛亥老人赵师梅,是武汉工学院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始终秉持着“教育救国”的理念,并亲手绘制了“铁血十八星旗”。即便在临终之际,他仍不忘“扶掖后人,奖励学子”的初心。赵师梅教授的爱国情怀和教育事业上的贡献,为武汉工学院树立了典范。
经过37年的持续发展,武汉工学院于1995年正式更名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此时,它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实力雄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为了整合资源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2000年,国家决定将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这三所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理工大学”。
自此以后,武汉理工大学便承载了三所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也继承了首批被纳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的荣誉。在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的共同支持下,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03
是硬核的,也是柔和的
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承担培养国家核心中坚力量的使命,使得武汉理工大学在对学生要求方面持有非常严格的标准。
以航运学院为例,学院对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和纪律性,在进行升旗、年级周会等重大集体活动时,学生必须穿着统一的航海制服。
而且在大二暑假期间,航海技术和轮机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前往黄陂木兰水上训练基地,接受海员专业证书的实操培训,以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同时,尽管武汉理工大学目前已经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但其深厚的理工学精神仍渗透在学校的各个角落。
学校强调,即使是法学、新闻等文科专业的学生,也必须熟练掌握Python和线性代数等基础理工课程。甚至一些商科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参与金属加工工艺实习,而这其实是一门机械类的实践基础课程。
此外,学校规定每位学生每学期必须选修两门“个性课”,其中大部分与理工科相关,如力学、物联网、道桥等。相较之下,法学、新闻、心理学等文科课程数量较少,导致很多文科生为了修满学分,只能硬着头皮选择理工科的课程。
课程表 图源:知乎@卿本
不过这也意味着,武理工的毕业生,即使是文科专业,也具备了一定的理工科思维和背景,无形中增加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学术上的高要求,充分体现了武汉理工大学“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校训精神。但同时,武理工也非常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紧张的专业课学习之余,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一系列有趣的公选课,如篆刻、茶艺、京剧身段与唱法、流行歌曲演唱、中医药与保健以及爱情心理学等。
另外,校园环境也十分优美。其中,小山里凉亭下,有一处桂竹园是晨读、放松身心的好去处,与教学大楼形成美丽对景的水运湖中荷花簇拥,深受师生喜爱,成为休闲胜地。图书馆前盛开的花海,更是成为了每位武理工人必定留念的打卡之地。
而且,学校正处在武汉大学城内,交通设施十分便利。值得一提的是,武汉理工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之间有一道共用的校门,被称为“友谊门”。这扇门因成就了不少姻缘而广受欢迎,甚至被戏称为“鸳鸯门”。
武汉理工大学在学术研究方面展现出硬核的一面,而在人才培养方面则展现出柔和的一面,可以说,这正是对其“育人为本、学术至上”办学理念的完美诠释。
相信,在未来的不断发展与建设中,武汉理工大学必将朝着成为“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目标无限奋进、接近。
参考资料:
1、武汉理工大学官方网站、微博、公众号
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材料科学与工程
3、聚江城热土,续高教传奇!武汉理工大学:“清辉”已绽,等你共谱新篇!
4、知乎:武汉理工大学在理工类大学的排名?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