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被“神化”了 青年群体该如何理性看待?

MBTI被“神化”了

MBTI,即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在青年群体中热度高涨,伴随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呈现出被过度神话的趋势。近期,《中国青年研究》的一篇文章指出,应对青年群体中MBTI的过度应用现象保持警惕,倡导正确理解和适度使用MBTI,避免将其视为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唯一路径。同时,强调社会各界应负责任地应用MBTI,避免在网络媒体和招聘实践中将其过度神化或作为决定性标准,确保其应用范围合理合法。MBTI被“神化”了!

MBTI通过一套基于心理学理论的测试题,将人的性格分为16种类型,诸如内向(i人)与外向(e人)这样的标签已成为社交常态,甚至有企业将性格测试纳入招聘流程。然而,该文作者——来自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两位博士研究生——提醒,尽管MBTI有心理学基础,但其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测试量表,在现代心理测量学的标准下缺乏严谨验证,可靠性和准确性有待商榷。网络上泛滥的测试版本质量不一,进一步降低了测试的可信度。MBTI将性格简化为两极化的维度,忽略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也是其局限所在。

文章强调,关键在于引导青年人认识到MBTI的局限性,全面客观地看待这类测试,以减少对MBTI的盲目迷信,防止由此产生的自我认知固化、刻板印象及消费误导等问题。同时,文章肯定了MBTI作为社交话题的积极面,如缓解压力、增进友谊,但也警示了过度娱乐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某些内容可能含有负面元素,对青年产生不良影响。

两位学者指出,网络流行语如MBTI及其衍生物,既是青年心态的镜像,也反过来塑造着他们的心理与行为。它们既映射出青年探索自我、寻找归属感的需求,也可能导致过度沉迷,限制个人发展。最终,文章否定了“万物皆可MBTI”的观点,强调人是多元且动态变化的,不应被任何标签限定。MBTI测试虽有其合理用途,但人的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远比简单的标签复杂得多,鼓励青年在真实生活中不断探索自我,培养真实的人际交往能力。

此外,有报道指出,性格测试在招聘中的广泛应用引起争议,一些求职者因测试结果未达标而失去工作机会,质疑其成为新型就业歧视工具。专家表示,性格测试结果易受测试者主观意图影响,不宜作为招聘的决定性因素。性格测试更像是一个多维坐标,反映个体当前状态而非永久定型,且其科学性与星座、血型相仿,建议求职者不必过分看重。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